自去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以来,“互联网+”一词连续两年成为两会热议话题,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传统行业的深刻影响。从“互联网+交通”到“互联网+金融”,再到“互联网+医疗”和“互联网+教育”,这一概念催生了众多创新应用和服务。同时,“互联网+”的推进也为互联网和整个ICT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使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设备厂商和软件厂商等各方加速转型升级,推动业务创新。
2015年,中国正式推出“互联网+”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需要通信网络、信息化系统、软件平台等多方面的配套支持,甚至涉及带宽、流量商业模式的变化。电信运营商目前正面临OTT企业竞争、流量增长与收入不匹配、提速降费与网络速率提升等多重挑战。
为了突破这些困境,采用互联网思维可能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可以探索全面后向流量收费的模式。目前,三大运营商在后向流量上已有一些实践,但仍需全局、系统的布局和思路。
随着“免费时代”的临近,通信或流量的“免费”时机似乎已经成熟。互联网企业追求用户体验的提升,商业收入足以覆盖用户上网成本。例如,阿里推出的“淘WiFi”应用已覆盖百万个热点,用户可直接连接互联网企业的网站和App。这种免费模式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和利润。
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如中国电信在广州启动的综合平台,提供了流量经营合作的新模式。这种合作形式看似是免费口号,实则背后是互联网企业向电信运营商批发流量或进行资源、权益互换。
此外,运营免费WiFi的商业企业也在抢占移动互联网硬件接入门户。许多企业在公共场所提供免费WiFi服务,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来获得收益。
腾讯公司2015年的微信用户数据显示,微信每月活跃用户数达5.49亿,其中97.7%的用户年龄在50岁以下,86.2%的用户在18至36岁之间。预计未来,随着网业分离,将有更多互联网公司推出定制手机,通信终端的特性正逐渐被互联网特性取代。
从国内外电信运营商后向流量的进展来看,后向流量经营整体处于市场导入期,国内发展速度略快于国外。美国AT&T的Sponsored Data Plan和Facebook的免费活动,以及Google Free Zone服务,都是后向流量经营的成功案例。
在国内,后向流量经营的两种主要模式是流量销售与分发平台和互助营销平台。后向流量收费模式具有简化流程、改变产业链结构、提升运营商效益等优势。
后向流量收费模式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撑,可以考虑实名认证、绑定IPv6地址等方式进行收费。在实际操作中,运营商需要在实时计费接口进行再操作,通过GGSN侧配置IP/URL实现流量计费,并将统计结果实时发送至BOSS系统。
总之,后向流量收费模式为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有助于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和业务创新。
版权免责声明: 本站内容部分来源于网络,请自行鉴定真假。如有侵权,违法,恶意广告,虚假欺骗行为等以上问题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phxss.com/a/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