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著中被坏人欺骗的女主人公是谁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世界文学名著典藏全译插图本内容简介
茶花女-玛格丽特.(阿尔或培芒是个蠢蛋加白痴)
安娜•卡列尼娜(她的丈毕皮夫卡列宁是个伪善与冷漠混蛋)
第四十一-玛柳卡(其实那个中尉也是挺倒霉的)
黑桃皇后-老伯爵夫人(赫尔曼手团差这个卑鄙的伪君子)
……
再加上楼上的那三位,还有等等等等,几乎每本涉及爱的名著中都有类似的角色。

世界名著《红与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诗选
这几天终于可以沉下心来,忙里偷闲翻几页书。在书架上翻来翻去,应看的不少,可都却不愿多看,总觉得家里很难创造出一种自觉的专业成长的学习氛围来,有故事的“闲书”到是可以做到气定神闲,沉醉其中(归根结底还是自律性不强)。
之前,从外甥毕业的书包里淘得了几本外国文学名著,一直置放在书架上,这两天终于可以“死而复生”了。我用三天时间读完了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先生的《红与黑》。这部小说是他的代表作,自问世以来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尤其被青年人所喜爱。大多人看小说都重故事情节,至于那些细腻入微的情感铺垫、场景烘托等都一概而过。我也不例外(此处需反省),里面的经典语句没记住多少,但对于“于连”这个主人公的影子却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久久不能释怀。使我想静下心来去品一品、去写一写!

故事的梗概我不再赘述,因为我认为读过的人不需我去啰嗦;没读过,仅凭我三言两语,也很难理解故事背后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如果感兴趣可以百度一下哈)。我只想在此说说我对这个人物的理解。

对于这样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我无法深刻体会作者所赋予它的时代价值,因此不敢妄加评论。而对于这部作品的名字“红”与“黑”所分别代表的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和卑鄙、可耻的复辟王朝时代,我更愿意以现代人性的角度去理解为“于连身上所拥有的勇敢热情”和“为实现目标而违背道德的黑暗、伪善”。

如果用今天道德的标准来评判于连,无疑他是自私的、可耻的。为了实现跻身于贵族名流的行列,为了实现自己的飞黄腾达,他用尽心机,欺骗感情,用自己所谓的聪明才智去唤取他人的爱慕和赏识,满足自己小小的获胜感和征服欲。

然而,我认为在这看似“勇敢”的背后恰恰折射出的是他的自卑。记得一个心理学家说过:内心越是自卑的人,越渴望通过成功来证明自己。初到市长家里的于连,只是一个出身农村的家教老师,面对温和善良的德瑞那妇人,他一步步地实施自己的“勇敢”计划,最终慧厅获得市长夫人的芳心,也无非是想证明自己并不低贱。

再到后来他被派到神学院,当第一次看到前薯隐院长彼拉尔先生时竟吓得两腿发软,瘫倒在地,后来的一次偶然机会,他在装饰主教堂时,面对离地面四十多尺高的已经遭到虫蛀的木头,别人都望而却步时,于连再次用“勇敢”征服了夏司神甫,并最终有幸获得了去巴黎的机会。

来到巴黎拉莫尔侯爵家里后,于连认真地工作,闲暇之余便是看书,他并不屑于拉莫尔侯爵的夫人和女儿,因为他们的高傲和冷淡让他心生厌烦,其实我们可以感受到于连内心强大的自尊感。正当于连的工作干得风生水起,一切都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时,玛蒂尔德小姐的举动打破了这一平静,面对玛蒂尔德小姐的表白,于连是决定拒绝的,但终究没有抵过内心的“勇敢使命”的驱使。而这一时期的他也是痛的,因为玛蒂尔德小姐爱恨无常的举动让于连很迷茫,玛蒂尔德小姐到底是否爱他?这也再次证明,他征服玛蒂尔德并不是因为爱——渴望被认同,源于自卑!

要说真正的勇敢,其实我觉得是在小说的最后。于连因枪杀德瑞那妇人未果,在法庭上痛快淋漓地表达了他对资产阶级贵族的不满,最终被判处死刑。玛蒂尔德劝他上诉,可他拒不上诉,此时的他已经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心灵和死亡,他也真正理解和感受到了爱!当他死后,玛蒂尔德用它最敬佩的玛格丽特王后曾经埋葬最心爱的情夫的方式埋葬了于连,而德瑞那妇人也在于连死后第三天,拥抱着自己的孩子们离开了人世。

小说的结尾是悲惨的,主人公的命运也注定是个悲剧。而我在想,导致他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外,难道没有他自己的原因吗?凭借他聪明的才智、超人的记忆力,可爱秀气的外表,他足以可以很成手哗功。或许是他的自卑,也或许是他的欲望!

在现实中的我们,有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有时因为自卑,我们太过于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得到了赞扬和夸奖便信心百倍,遇到了讥讽,便垂头丧气,怀疑人生;有时,我们会被名利熏昏了头脑,迷失了方向,把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企图通过他人的肩膀来成就自己。而此时的我们却忘了: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努力做好自己,成功便会不期而遇!